為了實現中國經濟更有質量的增長,必須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,創新驅動是關鍵。企業在實現創新驅動的過程中,必須廣泛尋求前沿技術,探索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新途徑,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,實現技術與市場的高效連接。移動物聯網恰恰是技術推動和需求拉動同時發揮作用的一個領域,對這一行業的研究,不僅僅對移動物聯網產業發展有意義,也為其他產業與移動物聯網的跨界融合,提供了借鑒和啟示。
如果你對移動物聯網不甚了解,那就聽聽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系主任芮明杰、產業經濟學系副教授劉明宇、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副教授胥正川三位老師,對這一新興產業是怎么看的。
Question 1
什么叫移動物聯網?
它與物聯網的最大區別在哪里?
胥正川:在我看來,移動物聯網就是通過射頻、紅外等各種各樣的手段,把物品以有線或者無線的方式連接到互聯網上,從形成智能化的識別、定位、跟蹤、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。
舉一些物聯網的實際應用,比如,有業者在蘿卜等農產品上粘附射頻芯片,以便采集它的生長信息,實現對每顆蘿卜種植全過程的實時監控。比如,現在有很多人喜歡戴上手環,記錄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運動數據,比如跑步健身時的心率、熱量消耗等,這一切,都是移動物聯網最基本的應用。
不難發現,這些實際應用,通常會通過三個層面來實現——首先是感知層,感知物體的位置等不同信息;其次是網絡層,起到傳輸的作用;最終是應用層。拿輪胎來舉例——輪胎里可以裝上很多傳感器,感受胎壓、溫度,感受輪胎跑過的地方,由此可以隨時知道輪胎的型號類別,應該往哪里流轉,入庫、出庫統統可以管理起來。等到維修時,也能知道這條輪胎有沒有問題,需不需要更換……這些信息最后全部都會匯總到一個平臺上,或者是汽車儀表板、或者是你的定點維修店后臺。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物聯網應用,其應用特征就是典型的全流程服務場景——全程跟蹤,實時服務。不僅在輪胎上,很多的場景包括農業的生產控制、銀行設備、物流跟蹤、環境監測、城市管道等,都可以實現應用,從而演變成智能城市、智能交通、智能銀行等。
劉明宇:移動物聯網和物聯網主要的區別是什么?對于物聯網來講,它有三大重要的特征,即全面感知、可靠傳送、智能處理。而移動物聯網是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,狹義上來講,是建立無線傳感網絡,使得移動設備物物相連。移動物聯網由于其便攜、可移動等特性,將使物聯網的應用場景更為廣泛。也就是說,其更重要的能力是能夠感知位置,方便后臺實時展開移動管理,并且基于位置集成各種服務,最終為客戶創造價值。
如果我們制作一份移動物聯網的產業鏈全景圖,可以看到,最底端的是感知層,通過衛星通訊、傳感器、射頻識別、二維碼等技術實現位置感知。上一層是網絡層,它負責傳輸獲取的數據;再上面一層為平臺層,包括位置及授時服務、云技算等基礎性服務提供商。位居產業鏈最頂端的是應用層,它負責為終端用戶創造出真正的價值,這些終端用戶包括政府、企業,以及個人和家庭。
與產業鏈相對應,移動物聯網企業的類別也可分為硬件及技術支持、位置感知與計算、解決方案、應用場景四大領域。
Question 2
移動物聯網產業現在已經進入到哪個階段?呈現出哪些特點?
劉明宇:目前,移動物聯網整個產業的成長正處在一個快速增長的曲線上,其中,以GNSS(全球導航衛星定位系統)技術為支撐的市場近年來發展最快。從全球來看,相關產業布局規模已經非常大,而且增長迅速;如果觀察亞太地區,會發現我們在移動物聯網的基礎設施的規模上是領先的,但是市場覆蓋率和產業盈利能力上依然落后。也就是說,盡管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個比較好的硬件基礎,但很多情況下,產業鏈上的企業如何賺錢、如何實現增值,還沒找到很好的辦法。在這一領域,中國企業最擅長的領域,是零部件制造和系統集成,但決定整個產業盈利水平的核心環節——附加值業務,目前基本被美國、日本、歐盟國家等的企業壟斷。
目前在整個移動物聯網產業鏈上,感知層和傳輸層的市場已經相對成熟,重點需要開發的是下一級的應用市場,例如在工業物聯網方面的智能設計、智能制造、智能物流;生活場景下的智能出行、智能可穿戴和智能家居等。事實上,移動物聯網一個重要的發展規律就是“先硬件后軟件”。隨著硬件市場趨于成熟,我們的軟件和服務市場也有望大幅增長。
芮明杰:我國的移動物聯網產業正在起步,基礎設施發展得很迅速,但下游的應用開發相對薄弱,這一塊也是我們未來主要的增長空間。
同時,由于移動物聯網是一個新興的產業,所以它的運營模式、商業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創新。隨著這個產業的發展,我們會看到更多的創新性模式不斷產生。值得關注的是,移動物聯網將會迎來一個新的時代,這個時代叫做精準服務,因為萬物不僅相聯,而且大多數都在移動,所以它的位置準確性是非常重要的,在這個位置確定的過程中,精準性就成為移動物聯網的關鍵所在。無論是產業方面的應用,還是生活服務方面的應用,我相信移動物聯網未來的開放領域將非常廣泛。
Question 3
現在很多研究機構都看好移動物聯網的未來,企業如何才能搭上這波產業大發展的快車?
劉明宇:面對移動物聯網前景無限的發展空間,企業要抓住這個“風口”必須注意以下幾個趨勢:一是在移動物聯網時代,要注意價值創新的競爭,因為這些價值原來都是沒有的,是潛在的需求,我們要運用前沿的移動物聯網技術,來解決用戶的痛點,這是一個關鍵。其次,移動物聯網的智能化要注意人性化,為人提供更貼心、更有效的服務。第三,現實的需求正在大規模匯聚,原來移動物聯網的很多場景相對來說分得比較細,規模比較小,是分散的市場,現在正在向場景板塊匯聚,所以將出現更多的行業龍頭。如果一家公司有多場景整合的能力,它可能會在移動物聯網領域,成為類似像阿里巴巴這樣體量的大企業。
最后,對于移動物聯網來說,重要的是服務場景+數據。如果說過去是拼硬件、拼基礎設施的時代,那么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服務時代,未來則將進入數據時代。隨著高精準定位服務普及,今后所有場景下取得的數據,可能都必須加上精準時空坐標,以實現更準確的儲存、管理、挖掘及利用,這將催生出“時空數據資產”這一全新的概念。與場景數據結合后,大數據將成為資產,并快速增值。
Question 4
談到“萬物互聯”,普通人都會有種“數據大爆炸”的感覺,如果說今后的大數據將成為資產,是不是意味著“得數據者得天下”?
胥正川:我們現在可以采集到很多的數據,但其實大部分數據都必須經過“清洗”這道程序,行業里的說法是,大數據應用項目中,50%以上的運營時間和經費花在數據的清洗上。當萬物互聯實現后,我們要對這些數據展開深入的智慧型分析。第一步實現的是設備在線,第二步通過移動的網絡隨時提供服務,這又稱為業務在線,第三步難度最大,那就是智慧在線,即對線上的海量留存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和利用。這三個在線能力,決定著移動物聯網應用的程度。
我認為,移動物聯網產業應該把大家共通性的要求提煉出來,讓幾家第三方公司提供相關的應用服務。就像在今天的人工智能行業里,一些公司已經擁有了強有力的智能化處理手段和能力,可以輸出給更多的小企業,讓他們購買后,再完成在特定領域的開發。此外,移動物聯網的產業全鏈條應該盡早打通,產業之間形成合力、合作,這樣才能發揮物聯網的更大價值。這個我們稱之為“產業在線”。
從目前的情況看,要實現產業在線,管理上依然存在驅動力不足這個問題。整個產業鏈要協作,各方利益如何劃分?這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,技術上的難點容易突破,但如果“分蛋糕”的機制不夠明確,整個產業的相互協作就會比較單薄。
總而言之,移動物聯網的數據分析與智能性是其應用關鍵,只有在全產業鏈上應用,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,移動物聯網系統要求上下游環節建立信息鏈接與運營協調,形成產業鏈平臺或公共服務系統。產業的互聯,需要面對管理上和技術上的很多挑戰,智慧服務需要移動物聯網的深度產業協作才能實現。
芮明杰:因為移動物聯網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我們希望它走得更好、更快、更健康。總體上來講,我們的基礎設施應該已經相當不錯了,但是我們在應用開發,尤其是在價值獲取方面仍待繼續努力,尤其是移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將會改變產業、生活的現狀,改變諸多的習慣和做法。這些突如其來的改變,很可能不是現實的產業、企業,或者我們個人能夠一下子適應的。因而這不僅是技術本身的問題,實際上還涉及到整個制度設計、管理方法、人們的生活習慣、產業的發展等等。在這樣的轉變過程中,當然政府要有很好的引導,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理念上的轉變,這非常關鍵。
在推動移動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時,我們除了關注管理和技術,另一方面也要關注法律、產業規則能不能適應這些發展。比如,數據是有所有權的,保護個人隱私就是尊重個人數據所有權。同時,擁有大量數據的公司還可能產生對這些數據的壟斷,數據一旦壟斷了,將導致整個大數據產業以及應用價值的開發遭到很大的破壞。如何在考慮到數據所有權的條件下,建立一個通用標準化的數據庫設置及配套的開發能力,依然有待探索。究竟該由誰來主導這樣的設置?我認為,除了政府之外,還可以考慮在法律授權下設立第三方機構,通過第三方來連接數據所有者、開發者和應用者,也許對整個產業的發展會更有效。
來源:復旦商業知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