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陳春花:這個時代沒有旁觀者
- 發布人:admin 發布時間:2018-01-24 17:31
-
2018 年就這樣自然而然地來到我們面前,無論我們用什么樣的心態迎接她,她都已經真實地融入到我們的每一天、每一刻,并開始記錄每一個人的生命新軌跡。
我們在毫無準備之中,來到一個“信息的傳遞擁有了某種宇宙力量的速度”的時代中,電話從發明到普及用了39年時間,智能電話的普及只需要三年。
2017 年華為正式公布人類第一部“智慧電話”,我不能想象這個電話普及速度會是多快。到了 2018 年,我想有一件事情我們不得不接受,那就是機器正在想辦法變得更智慧,人類自身該如何呢?
還記得微軟前首席執行官史蒂夫·鮑爾默(Steve Ballmer)在接受《今日美國》采訪時表示,蘋果手機根本沒有任何機會獲得巨大的市場份額,這算是誤判嗎?
今天來看,答案顯而易見。但是我更希望大家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:如果不融入到時代的變化中,哪怕曾經被證明成功的經驗,也會帶來誤判。
最近在重看托馬斯·庫恩(Thomas Kuhn)的《科學革命的結構》一書,在這一經典著作中,庫恩把包羅萬象的思想體系稱為“范式”,他說,即使是最嚴謹的科學家也會常常忽略或者誤讀數據,以維持占統治地位范式的“一貫性”,并為某些科學理論出現的漏洞進行辯護。是的,我們每個人的思維習慣不同,但是根深蒂固。
也許,在過去的時代里,這些“范式”幫助了我們展開對話和推動進步,但是,當我們來到 2018 年,來到一個數字化時代,這些“范式”已成為了陳舊的過去,它們比毫無用處還要糟糕,甚至會產生反作用。
一系列的“顛覆”“打破”“爆裂”“迭代”“跨界”“重新定義”等詞匯,被人們變為“常識”,因為快速變化的未來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:要摧毀所有“僵化的事物”。
就如谷歌公司的執行董事長埃里克·施密特說:“我可以非常直接地說,互聯網將消失。”
這一系列充滿“革命性”的標簽,幾乎把每一個人都裹挾著進入到這個全新屬性的時代,沒有喘息的機會,沒有停滯的可能,也無法逃脫與躲避,我們幾乎在“一夜之間”要成為“數字原住民”,但可怕的是,我們甚至連“數字”意味著什么都還不了解。
我們今天談的很多概念,在以前也許就不成立。比如手機,我并不愿意換它,可是我不得不換,因為我的學生說老師你落后了,證明你落后的地方就看你拿什么手機。
為什么會是這樣的?原因就在于手機的內涵變了,它變成了一個人看世界的窗口,如果你僅僅依賴一個傳統的手機,就意味著你看世界的能力已經變得落后于時代。
這是一個持續變化的時代,時間軸變短導致穩態幾近消失,新范式的顛覆性變化變得越來越快,有一位研究變革的學者問:“如果‘穩定—破壞’這一歷史模式自身被破壞了呢?”
先不要急于尋找答案,需要接受的事實是,變革不會以你的意志為轉移,無論你是否已經準備好,因為“變革的速度已經超過人類”。
所以,“變”是確定的、實在的,我們甚至可以稱之為“真”。在這樣“變”的時代里,沒有人可以成為旁觀者,因為任何一個“停滯”或者“僥幸”都會被瞬間淘汰。
如何在“變”中安身立命?如何與時俱進?如何成為一個時代者,而不是一個被淘汰者?這是 2018 年開篇就需要我們接受的挑戰,為此,我們該做些什么?
答案是:要知道什么是“不變”的!
商業本質就是回歸顧客價值,不會變。亞馬遜創始人杰夫·貝佐斯(Jeff Bezos)在一次演講中講到:“人們經常問我:未來 10 年什么會被改變?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,也很普通。從來沒有人問我:未來 10 年,什么不會變?在零售業,我們知道客戶想要低價,這一點未來 10 年不會變。他們想要更快捷的配送,他們想要更多的選擇。”
保有生活的意義,不會變。我們生活在充滿動蕩的時代中,因而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成了強勁的動力,在面向未來的大趨勢中,精神力會呈現出關鍵的價值,技術會讓人們更加容易相互連接,并要求高度協作,如果找尋不到彼此認同的價值觀,或者內在的隱含的意義,人們是無法處理因為“變”而帶來的、更為復雜的內容與快速迭代的現實。
良知,不會變。看到西奧多·帕克(Theodore Parker)這樣說:
我不想假裝理解世界的道德;
天際廣闊,我極目遠眺,視野依然有限;
我無法計算世界的弧度和廣度,
只有遵循著良知的指引。
就我所見所知,我肯定,它指向正義。
讓我內心震動,百年后馬丁·路德·金(Martin Luther King Jr.)改寫帕克的話,將道德之弧(moral arc)的概念注入到我們的集體意識中,而在一個技術潮流以前所未有之勢沖擊現實的世界里,天賦中的善、同理心、愛愈發顯得珍貴,它們應該被置于一切所追求事物的核心,因為,“惡意因素在復雜系統中無處不在”。
網絡安全專家斯蒂芬妮·福雷斯特(Stephanie Forrest)指出,“生物系統、生態、市場、政治系統,當然也包括互聯網,均是如此”。相比較于這樣的環境,成功的關鍵在于內在的力量,也即是你天賦中的道德意識——良知。
行動才會讓你找到路徑,不會變。我總是記得頭條新聞評價“阿爾法狗”與李世石對弈中,“阿爾法狗”歷史性的那一手棋:“這一手展示出了如此深刻的人類特性——即興創作、創造性、甚至是某種優雅和魅力。我們由此得知,這部機器擁有靈魂。”
我不懂棋中乾坤,我只是不斷琢磨,如果“阿爾法狗”沒有做出這一手不同尋常的選擇,因為它計算得到的結論是,“人類下這一步棋的概率是萬分之一”,但是它卻選擇了下這一步,正是這一步,讓其擁有了“靈魂”。這是這場世紀大對決帶給我的真正的震撼,如果我們不邁出一步,不去展示人類的特性,淘汰也只能是人類自身。
這是一個沒有旁觀者的時代,每個人都需要真切理解到:“以指數速度發展的并不僅僅是技術,改變自身也在以指數速度發生。”
因此,我鼓勵我自己,也同樣鼓勵你:
不要認為自己可以抽離,依然按照自己習慣的邏輯生活;
不要僥幸地認為改變只是別人的事情與自己無關;
不要讓過去對你產生太多的影響而無法接受未來;
不要讓喧嘩的世界困擾你而無法安靜;
不要讓“變”的動蕩脅迫你而無法選擇;
不要讓挑戰沖擊你而無所適從。
要記住,人類特性——即興創作、創造性、甚至是某種優雅和魅力,我們喚醒本能即可。
科幻小說作家威廉·吉布森(William Gibson)曾經說過:“未來已來,只是尚未流行。”在一個“變”為真實的世界而言,我說:未來已來,而且正在流行。
2018,愿你我成為一個時代者!
來源:春暖花開(ID:CCH_chunnuanhuakai)
作者:陳春花
- 上一篇:創業多年,你的企業為何還是“文化墻上掛,行動地上爬”? 下一篇:知名企業的用人之道:在蘋果,每個人都要掃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