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管死管活都是你說了算,你是老板誰管你
- 發布人:admin 發布時間:2018-02-04 10:22
-
剛做了老板的人,問題總是特別多,一方面他們要面對的環境和思考的立場發生了很大變化,一方面,首次嘗試某個身份的局促和不安,也會增加他們的不勝任表現。
故事一\ 轉變思維建立制度,小作坊變成大企業 \
1986年春天,一個叫卡諾提(簡稱K)的年輕人在遭到妻子拋棄后,只身來到美國西部大城市達拉斯,并開始了一份每周只有320美元的清潔工作。后來幸運女神眷顧,K去拉斯維加斯賭城以5000美元的本贏回了8萬美元。
K拿著8萬美元開了一家批發公司,用現在的話說叫自主創業,但那時候,他其實是希望自己可以在拋棄他和背叛他的人面前揚眉吐氣。從動機來看,這是一個非理性的開始,想法簡答,所以這間小公司幾乎沒有制度可言。
在起初的一個月,由于工作熱情很高、勁頭十足,公司業績非常不錯,除去開銷,K總共賺了2萬美金。然后重點來了,在進入第二個月之后,業績大幅下滑,所有在職員工(也就推銷員)沒有繼續上一個月的業績,而且K發現,在沒有自己監督和帶領的情況下,這些員工非常懈怠,而這種消極的工作情緒嚴重影響了公司的發展。
作為老板,K并沒有把錯怪在員工身上,他覺得可能是自己的問題:既沒有制定完善合理的企業制度,也沒有為員工施行績效工資,不管工作的好壞,每一個月都發放2600美元的薪水,也就是死工資。
想來想去,K決定制定新的公司制度,不論是在進貨出貨上,還是在員工的薪酬發放上,他都作了大幅調整,并且開始每天認真地監督公司的運轉。
由于動作及時,第三個月就扭虧為盈,延續了第一個月的好勢頭。
老板的思維和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家企業發展的高度和速度,老板的性格甚至深刻影響著企業文化。當K覺得自己的公司就是一個小作坊的時候,他完全不認為制度這些看起來條條框框的東西能帶來什么好處,當業績下滑帶來打擊后,他才反思自己的管理從根本上缺少理性的約束和激勵。
著名管理大師勞倫斯·彼得(Dr. Laurence Peter)說:“合理的企業制度孕育優秀的員工,而優秀的員工是消滅錯誤的最好人選,所以企業少犯錯誤的關鍵就是建立合理的企業制度。”
K在后來一邊完善自己的公司制度,一邊聯系生意,到了1998年,公司員工超過了1000人,小商品貿易公司成長為大型零售商貿公司,而K也蛻變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。
勞倫斯·彼得認為,K的成就除了運氣和實干外,對公司制度的嚴格監督管理是主要原因。因為這種制度能夠培養出工作積極性非常高的員工,有效減少企業犯錯率。
回顧一下,起初的K是不勝任的,不勝任的結果就是企業級錯誤,如果說這是一種試錯,想想無數在試錯過程中死掉的創業公司,就應該清楚不勝任的后果多么嚴重,所以及早認清錯誤的原因,及早糾正就很重要。
故事二\ 管死管活都是你說了算,我不說話也不擔責 \
“有時我會感覺到凡是我管的領域都是問題一堆,反而我沒有過多參與的地方反倒是做的很好。”
這句話來自世界經理人網站上一篇名為《對一段時間內管理工作的自我反思》的文章,作者Leslie2017 是一位創業者,也是一位新晉老板。在他的描述中,人資經理當天的工作匯報讓他大失所望,這位經理在團隊不到10人情況下加入,在團隊吸才最困難的時候,獨當一面,讓團隊規模在半年內翻了3、4倍,最近的表現卻顯得“初出茅廬”,事事推諉、沒了主心骨,凡事需要L定奪,甚至口頭禪都是“你說要不要、你說做不做”,給L的感覺就是“你說怎么辦就怎么辦”。
L在反思后認為“也許這個問題是我造成的。”怎么造成的呢?他自己總結:
第一,過于斥責,缺少認可。L坦言,真的在心底覺著手下能力不行,甚至用“他們自己也知道”來描述這種“不行”,而且經常責備,以至于下屬的一腔熱情最后變成了放棄初衷。
第二,不敢相信員工。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放權、事必躬親。“我提起來的中層干部,怎么工作我要管。如何開會、哪個客戶怎么談、工作時間怎么分配、應不應該進行培訓等等,我都要管”。
作為領導人的反省是事情的一個面,作為下屬,這位人資主管是明顯的“等靠思維”,等待上司的指令和分派。不論是出于什么原因,讓“跟著領導走”變成一種缺乏獨立思考、獨立處事的借口,繼而變成一種工作模式。
看起來始終在執行,但這樣的執行力不過是機械式地服從,沒有主觀能動性的發揮,談不上反饋、交流和觀點碰撞,當然就更談不上創新、反思、辯證了,本質就是思維怠惰、消極應對。所以面對員工這樣的表現,建議老板以充分放權作為開始,嘗試建立更加長遠的互信和協作,好好溝通后提出對下屬明確的期待和要求,在動態配合中進一步考核這位人資主管,并且期待能找回他當初獨當一面的樣子。
作為領導者,問題在哪,其實這位老板已經總結得非常到位了,出了問題就代表不勝任,找到了原因,就等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敲門磚,那以最快的速度主動改變管理方式,讓自己更加勝任,像上文的K一樣,相信公司會越來越好的。
看起來,老板總是管家婆,但是管得多管得密的管家婆,往往吃力不討好。
近日的一篇熱文《職場潛規則:做得越多,死得越快》的作者Spenser也是一位創業者和新晉老板,在做老板的一年多時間里,他說自己的思維認知發生了巨大變化,之前一些篤定的觀念幾乎根本性地動搖了。比如,作為浙江人耳濡目染的習慣—親歷親為—遭到反對:公司戰略顧問為Spenser算了一筆帳:作為老板他的日均成本3萬元,而他還在花時間管理一個設計師的500塊海報和一個員工的合同細節,這種看起來很勤奮的行動,其實是嚴重浪費時間的表現。
所以Spenser總結說,“如果你價值一萬塊,就不要做一百塊錢的事,哪怕你有空”。
事實上,任何一個新晉老板都要經過這樣從抓緊到放手的階段,就像一個母親對孩子的培養,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成長為獨立、自強、知分寸、懂進退的強者,你就必須及早放手。放開孩子的手和放開對下屬的過分鉗制,有非常多的相似點:
孩子還沒長成,作為父母,你擔心他們吃不飽穿不暖生病住院、一個人遇到危險、跟壞同學學壞,擔心他們感受不到滿滿的愛而缺乏愛的能力,擔心他們不夠專注精力分散而一事無成等等,總之,作為父母的擔心看起來都合情合理的,結果就是,你不敢放手。
同樣的,你的公司剛起步,老板的交椅還沒坐熱,市場還沒打開、團隊不夠老練、模式還要再推敲,無論如何,即便是已經盈利的,你仍然覺得危機四伏,時下創投圈非常流行的那句“舉步維艱”你可能比誰都有感受,作為創業者的,你怎么敢輕易把公司交于他人之手。
可是,社會性才是人的根本屬性,你的孩子他必須接受熏陶,你的公司也必須敢于讓別人管,孩子的教育上,除了你以外,還有爺爺奶奶、老師同學,甚至是街坊鄰居;
而企業呢,你再厲害,也必須認清一個客觀事實:你一個人的思維和視野是有局限的,你必須發揮團隊成員的積極性,讓他們有足夠的話語權和決策權,風險不是沒有,但是比起風險,機會顯然更多。
這兩個故事在管理上的問題,都是作為老板的你缺乏對分工和管理的克制,身份轉換后,沒有同時轉換分工身份,依賴固有工作習慣,有指揮不當之嫌。
很多管理者把瞎指揮定性為方向性的、戰略性的錯誤,事實上,企業的日常管理中,瞎指揮還可以是管太多不該管的部分,操太多不該操的心,做太多“份外”的決定,形成“老板說了算、上司說了算的局面”,這樣不僅限制了他人成長的空間,還親手掐斷了團隊協作的可能性。
所以在某種程度上,兩個新晉老板,都不勝任,而這兩個公司,尚且不論制度健全與否,都缺少監督機制(或者說監督部門),不過,好在一位經常自省,發現問題癥結努力改變,一位尋求突破,找牛人參與制度建設,力求顛覆。
說到監督機制,勞倫斯·彼得發現:增強企業管理制度嚴謹性的最好辦法就是增加企業的監督力度,同時委派非常適合監督工作的人組成企業管理制度的監督部門。
什么樣的人適合負責企業監督部門的工作呢?必須是高度負責任的人,也必須是有著很大的熱情的人,而且最為重要的是這些人都必須有足夠大的膽子。
高度負責意味著運轉的效率,高度熱情意味著較高的投入度和專注度,而大膽是發現問題、糾錯的膽識和氣魄。
勞倫斯說:“不合理的制度是滋生錯誤的溫床。”制度很重要,制度的建立和監督機制的動態完善,對企業來說,就是避免錯誤的有效方式。當一個人(尤其是老板)不勝任的時候,不妨從制度下手,開始找尋原因,把不合適變得合適,不勝任變得勝任。“你希望自己帶的團隊是什么樣,你的制度就是什么樣。”
“不勝任”幾乎是所有人一生中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會經歷的階段,用一個管理學術語概括它,叫“彼得原理”。
\ 彼得原理與反轉原理 \
別覺得老板總是很優秀,看看上面的故事,就會發現他們問題真不少。上面說的是制度和思維方式,如果當他的不勝任表現在提拔下屬這件事上時,由提拔帶來的錯誤則會層出不窮,大概是這樣一個過程:
1.每一個員工能否被安排在合適的工作崗位上,是由層級組織中的管理者判定的,而不是其他人。
2.那么這個管理者(提拔者)就很關鍵了。
3.如果管理者達不到勝任的水平,那么他可能會以制度的價值(是不是遵守公司制度、注重禮儀等等)來評判他的下屬員工。
4.但是,這些都不是完全能夠體現一個員工最終價值的標準。
5.這樣的結果就是,員工在管理者自主的評判標準下工作,缺乏獨立的自主權,導致創造性逐漸喪失,卻因為符合管理者的評判標準而不斷晉升。
6結果:錯漏百出。錯誤顯示出這個被提拔的員工并不勝任(彼得原理)。
以上叫作彼得反轉原理——上司提拔過程中的失察。說白了,在知人善任上,上司自身的錯誤首先印證了彼得原理。遇到這樣的錯誤,領導人首先要反思自己,勞倫斯說,遵循一個原則:把合適的員工放在合適的崗位上的同時,還應該注意自己的具體管理方式,一切以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為企業創造最大利益為目標,這樣才能夠讓企業管理者的業績更優秀,也才能夠讓一個企業獲得長足的發展。
總的來說,對于新晉老板(或者創業者)來說,轉變身份后某種程度上是變相升職了。這次“升職”后,大部分人都會遇到暫時不勝任的狀況,于是公司就會跟著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,業績下滑、成長緩慢、員工積極性獨立性不足等等的問題開始暴露。彼得原理可能反映出你對企業制度缺乏敬畏,也可能是你對下屬放權的力度不夠,更有可能是身份轉換后老板意識還沒完全建立起來,當然還有可能是你對察人用人上缺乏經驗和判斷……但無論哪一種,有問題就說明了不勝任,不勝任沒關系,找到原因,對癥下藥。
找原因挑毛病都不是目的,目的是從不勝任變成勝任,并且促進自己和企業持續的轉變和升級。希望最后的結果是,不適應變成適應,不勝任變得游刃有余,我想這也是大師提出彼得原理的用意所在。不勝任的理由,正是你成長的動力和空間,老板請加油。
來源:世界經理人 作者:蔡不蔡 - 上一篇:公司里最值錢的人是誰? 下一篇:對薪資期望高能力又強的員工,你如何管理?